2019年5月杂谈
2019年05月11日
以后租房哟,在一个新的地方,不光要看房子本身,最好第一天在附近转转,感受一下附近的生活气息。
总之,第一天,可以不做决定。。。
2019年05月13日
五一的时候离了职,
前几天去了趟苏州。
定好了房子,逛了新公司,回来收拾东西。
小仙女回来的路上情绪很低落,
是因为我快要走了。
苏州火车站里,一起看了《小时光》大结局,应景的也碰到男主女主离别。
虽然暂时要先去苏州了,
但是,我会做好准备等你来找我。
我最爱的小仙女。
2019年05月26日
来到苏州第四天了。
23号下午到,然后一顿收拾。
此外,在这边,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desktop computer。
项目 | 价格 |
---|---|
Intel Core i7 8700k | ¥2780 |
微星 Z390 TOMAHAWK | ¥949 |
Intel 760P NVME SSD 512G | ¥529 |
十铨 DDR4 3000Hz 8G x 2 | ¥598 |
AOC Q2790 27寸 2K IPS 广角 三边窄边框 | ¥1639 |
长城 G6 全模组 电源 650W | ¥449 |
aigo 炫影黑 机箱 + 三把 LED 散热风扇 | ¥199 |
DEEPCOOL CPU 散热风扇 | ¥199 |
总价 | ¥7342 |
鉴于自己没有玩儿游戏的强需求,并没有单独买独立显卡,而且暂时也不会跑深度学习实验用到GPU,以后有要用再改装吧。
2019年05月26日
我有个很要好的朋友,小明同学,除了高一之外,自打初一开始就跟我同班同学要好到今天,甚至大学了还在北邮学个计算机在我隔壁,可以说是相当有缘了。
小明同学大学gap了一年,最近要毕业。签了一家创业公司做K12在线教育。同时还要做毕设的东西,遇到了烦心事,找我诉苦。过程中,在劝导他的同时,我也有一些感悟。
学校的问题?
首先是这个毕设问题。
北邮这边呢,毕竟规模庞大,一届计算机系下来,光毕业生就有四五百号人来。毕设选题更是玄学,校方给出200来个题目,分属不同的老师名下,让学生自行选择。但明面上是“民主+科学”的旗号,实际上吧,且不说你选一个题,还要去找老师面试,光是这内定的人选和题目,就不在少数了。更可气的是,有些题目,简单的像一个玩笑,有些呢?看起俩又不知所云。导致小明同学,迫于无奈,选了个莫名其妙的量化交易领域的题目。此外,老师们似乎关心的不是你的毕设,是否是research,或是否是engineering,似乎关心的是“工作量”。有没有5000行代码?有多少字?(内心OS:一个毕设5000行代码,我是自配不如的……)
回想了一下去年,我从北师毕业的时候。北师的情况略有不同了,计算机系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,一届下俩也就百来号人,师资力量富余,印象当中哪有什么毕设还要面试一说,老师都还生怕没有人选自个儿的题目,甚至你愿意来,自定题目也是相当鼓励的。
其实,只是毕设的话,其实还好,主要是小明找了个创业公司,而且还没毕业就开始入职工作,这个996……唉。
所以面对陌生的量化领域,小明想要同时兼顾毕设和工作,是很困难了。而且小明这个人我了解,是不愿意做无意义、低级的工作的,比如,论文灌水。是的,这方面我也很反感,起码就我毕业的学校,代表一大批985来说,研究生,乃至一部分教授,很多的工作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,真是灌水论文。而往往这些人,还秉持着高傲的researcher的清高。
平衡好生活、工作,和学业,是个人的事情,学校当然没有义务因为你的个人繁忙程度,定制化你的毕业设计要求。我认为,学校在这一点上,是没有错的。所以固然很累,很委屈,怪,也是怪不到学校身上的。
但是有一点是学校的责任,那就是毕业设计最初的制定。事实上,我一直认为,给定题目学生自选,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。我毕业的时候,北师的本科生,几乎没有超过两门以上的机器学习抑或是深度学习的课程,但是校方给出的选题中,近乎80%都是挂上了深度学习的title。总觉得,不跟深度学习挂点勾,你做的就不是计算机科学了一样。
从我自己的角度,我认为,本科生的毕业设计,不应该跟风各种时髦的研究领域,而是应该选一个自己十分了解和擅长的领域,然后做出一个真正useful的东西来,不仅有成就感,而且有意义,有工作价值。或许,这是给未来进行本科生毕业设计的一个建议吧。
社会的问题?
我们又聊到了社会问题。
社会问题,还能有啥问题,就是 创业公司追风口 + 996 的问题。
小明的公司,800来人的团队,技术研发只有二十多人,大多数是教师。尽管是一个创业在线教育团队,但是我认为,当技术人员比例低到这种程度的时候,这家公司已经没有技术基因了。我觉得这确实是小明的一个失误吧。
自己去年一心出国读书,最后因为一些原因放弃Offer,临毕业找工作,进了一家D轮的互金创业公司。因为在创业公司待过,所以我深知一些事实,那就是应届生去创业公司,天花板表面虚高,实则很低。
表面虚高,是因为你有更很多的机会,去承担更多与你当前实力不相匹配的责任,你将得到更多的锻炼,同时,你也有机会更快的得到晋升。可能同龄人在大公司只不过从普通的SDE升到Senior SDE的时候,你就已经从一名一线开发,升到带团队,带项目的leader了。可是我为什么说实则很低,因为我觉得,这种表面上的快速攀升,实则很像一个“虚假繁荣”。老天爷是公平的,时间有限,你不可能真正在技术上,比同龄人高很多很多,而只是你熟悉当前公司的业务,能够在当下这个场景中,拿到了一个相当高的position和salary。但是,一旦公司倒了呢?裁员了呢?一旦离开,你当然还是很能找到这个时间该得到的岗位和工作,但是很难再像目前的职位一样,有一个让你内心满意的具有团队管理和匹配薪水的岗位。
我发现现在很多的人,很多的公司,在宣传的时候都说创业公司会给人带来多少的快速成长,但很少有人,提及上面我所描述的这个问题。我想这个现象,我姑且把它叫做“成长水消金”。(水消金:看起来,摸起来都是金子,但是一旦遇水,则化)
对待工作,我自己的态度是,我当然也关心风口是什么,但是我更多的目的是去了解,我决不轻易去做那个追逐封口的人,反而我想躲封口。回想,2014年-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,2016年-2018年的共享单车,接下来可能是陌生人社交或是K12在线教育。风口在不断变化,但是你发现,Microsoft永远矗立在那里,Google也永远矗立在那里,有些根植于技术的东西,是不会变的。
所以我觉得,还是写一些没有那么多世俗的代码,原罪更少一些,心里,更舒服一些。
自己的问题?
毕业之后,自己的心态发生过很多次变化,也看了很多书,大多数都是关于小人物的,比如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、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活着》…… 因为我一直在想,自己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?
我思考一个问题,思考了很久很久:
如果给我一个亿,我是会拿着这个钱去创业,还是会去享受人生?
我思考了很久,我发现,尽管我很希望自己是那个会选择去创业的人,但是我除了一个“青春不悔、青春就是要闯荡、头破血流也心甘情愿……”之类的正能量口号之外,真的再也拿不出像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了。我曾经以为,我回去创业,做出有意义的产品,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. 但是我发现,正如屠龙少年最终都会变成恶龙,为何那么多曾经跟我有一样想法并付诸实践的人,最后却做了很多自己不愿认可的事情呢?
自此,我觉得可能我自己更喜欢那种,“小人”哲学。“小人”,不是小人。“小人”会关心国家大事,但是绝不会轻易为此舍生取义。“小人”当然心向善良,但绝对有自己的底线,在社会的大染缸之下明哲保身。“小人”不会做什么坏事,但也绝不允许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。 “小人”不会有什么很大的成就,但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。看见不爽的事儿,骂两句,生活还要继续向前走。
“小人”不对世界负责,“小人”只对自己负责。